伯夷叔齐(夷齐)、不食周粟、兄弟让国 、采薇等词的来源
【原文·出处】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节选
汉代刘向《列士传》:“伯夷,殷时辽东孤竹君之子也,与弟叔齐俱让其位而归于国。见武王伐纣,以为不义,遂隐于首阳之山,不食周粟,以微(薇)菜为粮。时有王糜子往难之曰:‘虽不食我周粟,而食我周木,何也?’伯夷兄弟遂绝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迳由数日,叔齐腹中私曰:‘得此鹿完噉之,岂不快哉!’于是鹿知其心,不复来下。伯夷兄弟,俱饿死也。”(按《列士传》今不传,这是从《琱玉集》卷十二所引转录。《琱玉集》,辑者不详。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二十卷,现存残本二卷,在清代黎庶昌所编《古逸丛书》中。) 【译文·故事】 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后,天下就以周朝作为正统,但伯夷和叔齐却以此为耻,秉持自己的信念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集野菜充饥。 这段话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中的。《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了伯夷、叔齐的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国君墨胎氏,名初,字子朝。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第三子叔齐。子朝欲立第三子叔齐为君侯继承人。子朝死后,叔齐不愿继承君位,要把君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坚决不受,便逃走了。叔齐仍不肯立,也逃走了。这就是所谓的“兄弟让国”。于是国人拥立子朝的中子为君。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养老,兄弟二人便西投周地。待到周境,姬昌已死,其子周武王姬发正准备统兵东伐商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动刀动兵的,能算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弑杀君王,能算是仁吗?”周武王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归顺西周为耻,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采野菜充饥。后来便饿死了。 【释义·点评】 伯夷、叔齐是商朝的同姓诸侯,商朝国家是他们的祖国,自己宗族的国家灭亡,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出于对自己国家和宗族的感情,他们“不忍臣二姓”,不食周粟而死。他们不是为商纣王而死,而是为自己的国家和宗族殉难,表现了忠于国家和民族的节义精神。从伯夷、叔齐的言行中,不难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礼、廉、仁、义、和合、抱节、守志等观念。这种仁德为重、廉让为先的品格,忠于国家民族的气节和坚守理想的志向,被人们称为“孤竹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