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碎片《鲁迅对原配夫人朱安尽到责任了吗》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文墨网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78
传记碎片《鲁迅对原配夫人朱安尽到责任了吗》来源:南方日报,责编:何丁妮 -------------------------------------------------------------------------- 《人间鲁迅》作者林贤治,《周家后院》作者李伶伶,《周作人传》作者止庵 --------------------------------------------------------------------------- 本文源于网络,几经努力没有找到作者是谁,十分抱歉。若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
导读
鲁迅是谁?相信所有人都能说出关于他的二三事。经典的一字胡、战斗的姿态、直面惨淡的人生,甚至他与许广平之间的爱情……但除了这些早已根深蒂固的符号化形象,真正的鲁迅又是个怎样的人?恐怕会难住许多人。在中国,几乎每个大学都有研究鲁迅的学者,据不完全统计,至上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鲁迅传记就有27种。研究毕竟只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对于普通人来说,鲁迅更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虽然学界早就提出“还原鲁迅”,让鲁迅重归亲切。但只需听听在中学里流传的一句谚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就知道鲁迅“神化”的魔咒不是一时可以消解的。 日前,一本叫做《周家后院》的“非虚构写作”出版,用作者李伶伶的话来说,写这本书是因为“太多的历史真相被人为地扭曲或掩盖了,常常气不平,不吐不快,也应该吐。对鲁迅,则更有必要。因为他是最反对瞒和骗的。”也许正因为如此,书中的许多观点可被称为是“颠覆”,仅是“鲁迅对原配朱安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这一点就让人咋舌。 其实无需惊讶,《人间鲁迅》的作者林贤治曾说:“谁写鲁迅,就是谁的鲁迅。”任何一本传记,都只是一块关于鲁迅的碎片,有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至于如何用这些碎片拼凑出鲁迅的形象,那是读者必须做的功课。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李伶伶、林贤治和《周作人传》的作者止庵,倾听他们各自关于鲁迅生活和性格的“碎片”。
焦点一 鲁迅对原配夫人朱安尽到责任了吗?
在有关鲁迅婚姻生活的描述中,许广平是绝对的主角,而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却常常被忽略,而她的意义也往往被归结为鲁迅“反封建婚姻”的壮举。直至去年《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朱安传》出版,朱安才第一次真正站到了台前。 作为鲁迅“父母之命”的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与鲁迅的婚姻无疑是一个悲剧,但鲁迅处理这个悲剧是否恰当,却一直是后世争论的焦点。在某些传记里说,鲁迅“除了感情,其他的都给了”,但有人却认为,鲁迅对朱安缺乏人道主义精神。
林贤治:鲁迅对朱安是有人道主义的 鲁迅说过,他身上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此消彼长,这就是矛盾。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日常生活上和朱安、许广平的关系。在《两地书》里,鲁迅写到“我可以爱”,并且态度坚决,这就是鲁迅个人主义的一个胜利。在鲁迅和许广平确定关系之后,他们还有整整一个月的通信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可见鲁迅内心还是考虑了很多东西,很矛盾。而鲁迅对朱安的态度就是他人道主义的表现。他结婚后对外人都说是“母亲娶媳妇”,仿佛跟他没什么关系。当时母亲是骗他回来结婚的,虽然不情愿,但最后还是履行了婚姻的仪式。没有个人爱情可言,但出于同情母亲、同情朱安的心理,他还是没有拒绝,这也是鲁迅人道主义的表现。但鲁迅对朱安是尊重的。比如鲁迅搬离八道湾时,就问朱安是继续留在北京还是回到绍兴,尊重朱安的选择。 关于鲁迅和朱安,我觉得两个人都有牺牲。鲁迅对朱安根本没有感情,话也说不到一起去。因为鲁迅有自己的追求,对朱安既是同情,也是隐忍,但谈不上爱。鲁迅由于自己的追求而和许广平结合,不存在喜新厌旧。鲁迅对婚恋家庭问题的看法,在全集中有多处明确的表达,最简便的是看《热风》中的一则题作《爱情》的随想录。
李伶伶:鲁迅不应对朱安实行冷暴力 鲁迅在主观上,显然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了反封建而另寻爱情的。他离弃朱安而与许广平相恋,在客观形式上,有丢弃母亲包办的封建婚姻的成分,但不应让朱安来独吞封建婚姻的苦果,更不应把朱安当作封建婚姻的象征。鲁迅与朱安同样是封建婚姻的受害人,就受害的程度来说,朱安比鲁迅受害更深,因而更不幸。鲁迅反封建与对朱安的态度是两回事,换句话说,他要反封建尽可去反,但应安排好朱安的生活,而不应对朱安那样冷漠,实行冷暴力。他不把朱安完全遗弃,有为自己母亲考虑的因素,因为母亲需要朱安照顾。 在鲁迅死后,谁都说许广平对朱安好得不得了,几乎要变成文坛佳话了,可是我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也不是说许对朱不好,一方面她对朱安也有照顾,另一方面,在动荡的时局下,她也有牢骚也有照顾不周的时候。如此而已。 在对待朱安的问题上,鲁迅做得究竟怎样,我无意引导读者,想引导也未必引导得了,读者自有判断。如果因为此书的描写,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有所损伤,那么人们就该反省自己对鲁迅的认识是否有偏差。因为鲁迅并没有变,此书也只是把事实说出来而已。
焦点二 鲁迅是“民族魂”,周作人是“民族鬼”?
一直以来,对于鲁迅和周作人的评价就趋向极端,鲁迅被拉上了神坛,而周作人则一直游离于主流之外。在鲁迅“民族魂”的衬托下,曾和日本人合作的周作人就更加像一只“民族鬼”。安妮宝贝主编的文学杂志《大方》的创刊号上,用大半篇幅刊载了周作人的未刊稿《龙是什么》,引起了很大反响,有评论家甚至认为,比起鲁迅,周作人的文学风格更加适应当代社会。 时至今日,应当如何重新评价鲁迅和周作人?
林贤治:周作人早期作品有一股匪气 周氏兄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尤其是早期,在北女师大事件之前,那是他们关系密切的时期,求学的道路一致,思想的道路也是比较一致。两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鲁迅更为刚毅,责任感更重,更具忧患意识,重要的是勇于解剖自己。鲁迅对弟弟周作人是很照顾的,比如周作人在北大的教职是鲁迅托人谋取的,甚至连他的讲义鲁迅也修改过,鲁迅和周作人早期有很多文章都分不清楚彼此的。后来两人分道扬镳,越走越远,周作人后来堕落为汉奸,这里有他思想上、性格上的根源。这是不能否认的。周作人早期的作品有一种土匪气,有一种反叛和斗争的精神。晚期的思想不那么激进了,文字也枯涩了不少,大不如从前,但不能就此说明周作人的作品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他身上还是残留了一些作为一个思想者的所具有的东西,作品的批判性表面上不强,但有一些绵里藏针的地方在。 鲁迅作为思想界的领袖地位,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同,不是在毛泽东给他“三个‘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后才好像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似的。鲁迅逝世后,给他的遗体盖上那面“民族魂”旗帜的人是后来成为右派民主人士的章乃器,也就是说,对鲁迅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灵魂的评价是政治界、思想界和广大民众的共识。不能认为这个东西是某个党派直接赋予鲁迅的。
止庵:鲁迅和周作人相当于唐朝的“李杜” 周作人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抗战时期和日本人合作是他的人生败笔,影响了历史对他的评价。但即使如此,周作人仍然是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作品价值是很高的,同鲁迅一样,他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可以这么说吧,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相当于唐朝的李杜,都是一代文宗,是二十世纪文学界和思想界的标杆。
焦点三 鲁迅和周作人为何突然兄弟失和?
鲁迅和周作人的兄弟失和可以说是一大谜案,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当事人愿意正面回答这件事。有人猜测,兄弟失和与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有关,也有人猜测,是两兄弟巨大的性格差异使然。然而,无论如何,这只是猜测而已。林贤治认为:“周作人甚至撕掉了相关的那几页日记,说明这对当事人来说,纯属是隐私,不应当深究。” 一直以来,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出版的鲁迅传记和回忆录中,鲁迅对周作人都是全盘否定的。而在去年出版的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中却记载,即使在兄弟失和之后,鲁迅对周作人的文章依然是欣赏的。在“所谓兄弟”一章中,许广平写道:“鲁迅虽然在上海,但每每说‘周作人的文章是可以读读的。’他的确是这样,不因为兄弟的不和睦,就连他的作品也抹煞。每逢周作人有新作品产生,出版了,他必定托人买来细读一遍,有时还通知我一同读。” 周家三兄弟的关系究竟如何,周作人为何对两位兄弟的婚姻大加指责?
止庵:要同情鲁迅,也要理解周作人 关于1923年周作人和鲁迅失和的原因,我能给的回答就是: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共只有六个人知道,这六个人分别是鲁迅、羽太信子、周作人、羽太信子的弟弟、张凤举和徐耀辰。他们对此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现在他们都已经去世了。这肯定不是一件小事,甚至就连住在一起的他们的母亲也无法调解干预。 对于鲁迅和周建人的第二次婚姻,周作人是不赞成的。周作人认为,女性的独立是要建立在女性自身在社会上取得独立地位的前提之下的。周作人有一套完整的妇女观。他认为如果婚姻发生不幸,牺牲首先是女方,因为女方是弱势的一方。 鲁迅和周作人的主要矛盾在于:鲁迅认为是自由恋爱,而周作人认为就是纳妾。在兄弟失和之前,曾经《晨报》副刊上也刊载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战。作人认为男方只能迁就,“世间万事都不得不迁就一下”。 不能说鲁迅和周建人就是“重婚”,民国的法律比较复杂,当时都没有追究的话,现在再说就没有意义了,1949年以后周建人的儿子确实告过父亲“重婚”。我们能做的就是对他们有足够的同情,而这正是大家缺乏的。在鲁迅、周建人的婚姻问题上,要同情鲁迅、周建人,更要同情朱安、周芳子,还要理解对此提出批评的周作人。但这毕竟是人家的家事,外人不宜过分解读,因为很多事情也是说不清楚的。
李伶伶:兄弟有隙后两人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鲁迅在为人兄弟方面,一直到后来和周作人失和,鲁迅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鲁迅开始一直是说兄弟不分家,赚钱大家花,但后来出现矛盾后,鲁迅的处理方式不是太积极。鲁迅和周作人的矛盾可以说是各自的性格和问题造成的,之前两兄弟的关系非常好,周作人比较自私一点,以个人为中心,鲁迅则不是很开朗,比较偏激。之前鲁迅对弟弟非常好,是一个爱护弟弟的大哥,但后来两人有矛盾之后,鲁迅的处理方式不是很冷静,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两兄弟各自都有问题,真正的原因不太清楚,但不管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两人都没有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沟通。虽然鲁迅在弟弟留学日本时,都是主动照顾弟弟的,但在此事上没有处理好。 两兄弟出现矛盾的时候,此时鲁迅还没有和许广平在一起,因此鲁迅和许广平的结合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两兄弟在那时已经互相有意见,又出现了许广平这个事,才更加加剧了两人的不和。
焦点四 鲁迅是“好玩”的人吗?
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一文中用“好玩”去形容鲁迅,鲁迅长孙周令飞也说尽管从来没有见过祖父,但却从小听奶奶许广平、父亲周海婴讲爷爷的故事,印象中的鲁迅特别爱笑:“人们总以为爷爷成天板着个脸,一副严厉的样子,其实不是这样,他的笑声很爽朗,据说笑起来三间屋子都听得见。在我整理过的100张爷爷的生活照中,有22张他是面带微笑的。” 不苟言笑、紧皱双眉,这是鲁迅的经典形象。但生活中的鲁迅真是这样严肃的一个人吗?
止庵:鲁迅有厉害甚至刻薄的一面 鲁迅是有好玩的那一面的,比如他很喜欢看电影,他临死之前还写信给人推荐看电影《杜布罗夫斯基》。他喜欢坐汽车去看电影,都是买最好的座位票去看。 他也有厉害甚至是刻薄的一面,比如叶灵凤1929年发表一篇小说,借人物之口说:“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页到露台上去大便。”过了五年,《呐喊》中的《阿Q正传》被改成话剧,叶灵凤出面议论。鲁迅写道:“好像我那一本《呐喊》还没有在上茅厕时候用尽,倘不是多年便秘,那一定是又买了一本新的了。”我最心仪鲁迅这种智慧、这份力量。此之谓“寸铁杀人”,实在无人可及。
鲁迅这种性格和他的家庭,与父亲和祖父的遭遇也有关系。祖父由于当年涉嫌科考舞弊而被判了“斩监候”,周家也从那时候开始败落。绍兴人还有一种“师爷气”。周作人性格里也有厉害的一面,比如当时他的四大弟子之一沈启无勾结日本人迫害他,他就发表破门声明,并说凡是发表沈启无文章的地方,他就不会在那里发表自己的文章。当时报纸杂志以能发表周作人的文章为荣,结果沈启无就从文坛扫地出门了。周作人平时为人温和,但关键时刻又有着“铁似的毅力”。
林贤治:鲁迅是经得起批评的人 鲁迅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人,对他的不同层面都应有所关注和了解。以前的一些意识形态专家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夸大鲁迅的某个层面,以及一些自诩为自由主义者的知识分子过于放大鲁迅另外的方面,都是不可取的。鲁迅是一个有丰富人性的人,有深邃思想的人,有完整人格的人。鲁迅身上有很多矛盾,这些矛盾也体现了鲁迅自身的多样性,我们不应回避。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但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这些矛盾,还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矛盾之所由来,并且敢于暴露自己,批评自己。 我觉得我们不要害怕对鲁迅有所质疑和批评,因为鲁迅是经得起批评的一个人。我对鲁迅也有过怀疑,但怀疑来怀疑去,还是觉得鲁迅比我们正确,比那些自以为高明的人都要高明。所以就像你说的那样,我是他的“超级粉丝”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