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山《滦南县志总体评价、不足与修改意见〉之二:对滦南县志评审稿的其它修改意见
作者:高金山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34
作者:高金山
《滦南县志》在评审的基础上,经过很长时间的修改,已经完成了修改稿。时间短、任务重、人员少、争先意识强,其敬业精神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从全部稿子看,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增加了许多内容,消除了一些错误,将原来的“基本合格”上升了一大步,显示出许多地方特色,其做法和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还有一些明显问题,希望在参加河北省评审和加以消灭。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设性意见,仅供参考:
第一编(1)127页县境属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北高南低。一句中可改为地势大致平坦,北高南低或去掉地势平坦。(2)127页滦南县位置图中的陆地轮廓线加粗,使之能够清晰区别海陆。(3)138页2002年2月—2005年12月滦南县行政区划图中的“2002年2月—”似乎可以去掉,将“2005年12月”移到“滦南县行政区划图”之后,形成“滦南县政区图(2005年12月)”。(4)139页第四章城镇村落改为城镇村;141页滦南县城平面图改为滦南县倴城镇平面图。(5)161页滦南县村庄概况一览表中的行政可以去掉,因为现在没有行政村建制。后面章节中第三次人口普查滦南县人口密度表是按公社统计的,那么在行政区划中应该有公社概况,否则不便于读者阅读。
第二编自然环境第一章(1)188页主要断裂表改为滦南县主要断裂带一览表。(2)189页西北部与丰南、唐山市古冶区接壤,改为西北部与唐山市丰南区、古冶区接壤。(3)188页第二章地貌第一节陆地地貌建议调整为一、平原,二、岗丘,三、震貌。(4)186页第二节岩浆岩,在滦南县不仅仅有岩浆岩还有其他岩石,比如沉积岩,标题改为岩石就比较准确,这样在岩石中记述“火山岩”、“侵入岩”就比较科学。(5)是否考虑增加海洋地貌或海岛地貌。(6)194页灾害性天气是否改为自然灾害,升格为节;1988年,春旱,滦南受灾严重,农作物不能适时播种;9月21日暴雨,农田有涝。200年,滦南县遭遇特大干旱,降雨量仅有18毫米,受灾严重;同年,滦南实施调减水稻面积0·69万公顷,保留1·5万公顷。滦南县组织乡村干部到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察看水情,有效地贯彻了调减水稻种植,市县两级投入稻改工程资金,保证了布局调整。风暴潮也应该记述,1992年,9月1日,沿海出现8--9级大风,一般降雨5—10毫米;14时涨潮;滦南县开始布置防潮,滦南县在柳赞乡召开紧急会议,组织乡镇民兵抢护大堤,17时退潮,没有受到损失。同年,滦南小青龙河柏各庄倒虹吸潮位为4·09米,造成虾池、稻田、盐田及水利设施受灾;1997年,滦南县南堡乡、柳赞镇120家因风暴潮房屋进水,其中50户受损,冲毁闸涵5处,损失鱼货20吨;55公顷虾池进水,破坏虾池16·6公顷,重奏架子网1300个;国营盐场损失原盐4300吨,饱和卤水40万立方米;100公顷稻田被淹,减产3—4成;11·2千米海堤受到冲刷,冲走砌石海堤22千米,南堡开发区海堤决口2处,损失2497万元,受灾10500人,成灾人口8800人。2005年,柳赞遭受风暴潮袭击,虾池、村庄、房屋、作物受损。1999年,滦南县南堡乡咀东设立潮位观测站,定时记录潮位变化,分析规律。2·0潮位时上堤,2·3潮位时物资到位,2·5潮位时责任人到堤,3·0潮位时组织抢险队伍到岗,3·7潮位时组织转移和安置。(7)197页第四章第一节地表水一河流渠道中的渠道不属于地表水的内容,渠道属于农业基础设施。(8)滦南县河水污染情况一览表只有1982年的数据,没有1987年—2005年的数据,看不出环保工作。(9)输水干渠污染不属于河水污染。(10)201页滦南县分区不同频率典型年自产年流量、滦南县县内自产及流往外县不同频率地表、滦南县境内主要河流渠道情况等表名称不明确、名称不全,有的似乎缺字,需要重新归纳。(11)203页地下水中分成四条,可改为分区与可利用量、埋深及变幅、水质,将地下水三字全去掉。205页、206页各节中的土壤也可以考虑去掉。(12)207-210页中的各个表也存在上述问题,各土种实际是土壤,表名中的各土种可以删掉,改为滦南县草甸褐土肥力统计表或一览表。其他表也是如此。表中土种改为分类,似更明确一些。(13)自然环境中没有设资源或自然资源章,所以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内容不明确,不突出,没有水资源情况一览表。1985年完成的唐山市第二次水资源成果可以作为滦南县志上限资料、滦南县降水量特征值计算面积1270平方千米,统计参数平均值为596·2毫米、变差系数0·29,不同频率年降水量分别是20%、50%、75%和95%。滦南县地下水平原区资源总量1·76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0·35亿立方米,不重复地下水资源总量1·4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0·73亿立方米、不重复地下水资源总量1·4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14亿立方米。2003年,滦南县地下水质锰为53·8%、铁为69·2%、总硬度7·7%、亚硝酸盐46·1%、硝酸盐7·7%、矿化度为0、氟化物23·1%、硫酸盐0。这些数据应该有。第六章植被(1)人工植被只有农作物、植树造林,没有种草。(2)天然植被只有芦苇、蒲草、饲草、药材,没有杂草。第七章海洋资源应该分解自然资源如:阳光潮汐、海浪潮流、海沙滩涂、海水海岛、海洋生物、海洋矿产。
第三编(1)221页,第一章人口数量及分布中人口可以去掉,因为在人口编中。第一节数量、第二节分布,1979年-2005年滦南县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统计表中“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可以删除。(2)224页,缺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统计表。2005年滦南县人口分布表改为滦南县建制镇分布表,此表的统计单位是户和人,但在表中找不到户,很可能缺户数统计一项,请认真核对。此表虽然是分布表,但从内容看具有数量、分布、构成三重性。建议在分布下设立两个条目:人口密度、建制镇分布,或者放到性别或职业构成中去。(3)228页,滦南县各民族划分图建议改为构成图,用平面图标识,用立体图虽然新颖但有不易识别的弊端,此外图例的四普、五普建议改为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放在图的下面。(4)229页,滦南县各民族人口统计表改为滦南县民族构成表。(5)230页,2000年滦南县个少数民族分布情况统计表改为滦南县少数民族构成统计表(2000年),因为此表在“构成章”中,没有在“分布章”中。(6)性别划分图改为性别构成图,也用平面图标识。(7)238页,1979年—2005年滦南县出生死亡人口统计表建议改为滦南县人口自然变动统计表,与节目相一致。(8)242页,2000年滦南县人口金字塔图标题表意不明确,改为“滦南县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较好,金字塔只是分布状态。身体素质是否能够加入2005年的数字。这个数字公安局户籍科应该有。(9)244页,几个年份文化程度统计表改为滦南县文化素质统计表,因为所有表都是表示“几个年份”;表中年份分别是1982年、1990年、2000年;括号中的三普、四普、五普不是年份,建议放在表下加注释。每10万人中受教育程度人数表改为滦南县学历教育对比表,表下加注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此表与滦南县第五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程度划分表存在着数字统计不同步现象,令人费解比较困难。普查机构中的领导小组组长分别归入公社、乡、镇中,否则很难让人清晰把握。(10)增加第四节普查成果,即第三次成果、第四次成果、第五次成果等。
第四编三项国策实施应该改为三项基本国策实施。
第五编 “城乡建设”建议将“乡”改为“镇”,即“城镇建设”。;其中,第二章“、城镇建设”改为“乡镇建设”。因为,“城镇”从内涵上说应该包括“城区”,将“城镇”改为“乡镇”,就避免了内涵有交叉,同时也使县城区别了乡镇驻地。
第五章“城乡建设管理”改为城镇建设管理,因为第一节城区规划、第二节城区容貌监察中没有乡的内容,建议将第六章管理机构并入第五章,因为管理机构是城镇建设管理的主体。
第八编的第一章“农业结构与分布”中的“结构与分布”可以去掉。同时将第六章、第七章并入。这样,第一章农业分成第一节品种结构、第二节区域布局、第三节农业开发、第四节农业机械,第一节农业结构建议改为品种结构;第二节“地区布局”建议改为“区域布局”,“地区”的词义相对宽泛,“区域”词义相对狭窄一些。
第十二编 中共滦南县地方组织还有一些问题。最明显的是缺党的代表大会和纪委内容。根据〈党章〉规定,这一编建议按以下次序调整(仅供参考);
第一章 党的代表大会
第一节 党员
构成·分布
组织生活
党费管理
第二节 组织制度
民主集中制度
选举制度,
代表会议制度
报告制度
第三节 代表大会;
历届会议
重要决议
第二章 县委与纪委,
第一节 县委
领导机构
工作机构
派出机构
事业机构
临时机构
第二节 纪委;
领导机构
工作机构
第三章 基层组织;
第一节 党委 党组
第二节总支部
第三节 支部
第四章 重大决策
第一节 政治决策
第二节 经济决策
第三节 文化决策
第四节 社会决策
第五章 党务工作
第一节 组织工作
第二节 宣传工作
第三节 纪检监察工作
第四节 农村工作
第五节 统战工作
第六节 政法工作
第七节 信访工作
第八节 老干部工作
第九节 党校工作
第十节 党史工作
第六章 精神文明建设(以下略)
第十三编
第二章第一节中的历届各界代表大会中的大会建议改为会议,各界代表会议是历史名称,与代表大会有区别。
第十四编
第一章第一节的“领导组成”建议改为“领导机构”;第三章机构改革与第四章改革开放合并,改为第三章改革开放,第一节改革,第二节开放。
第七编
经济概览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并入第一节改革
时间较短,看得比较粗糙,有一些没有看,觉得同类问题一定有,建议消化在省评审的修改之中。进了三宝殿,都是烧香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主编定夺。
(唐山市地方志办公室)
此文原址
|